初等教育学院专业质量年度分析报告
(2018)
一、专业概况
1、专业简介
2003年,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我校设置专科层次的初等教育专业,进行分科培养,学制三年,并于2003年6月开始招生。2010年,初等教育专业被评为“甘肃省特色专业”,2011年通过教育部、财政部评审,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重点建设专业。
为了适应教育部关于“培养卓越小学全科教师”的精神要求,我校2015年成立了初等教育学院,把小学教育专业划归初等教育学院集中培养,实施全科培养模式。2016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初等教育专业更改为小学教育专业。。
2、专业特色
学院秉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初等教育专业人才理念和模式,提出了“综合培养、注重能力、突出实践、发展特长”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以“四全体系”为核心全科人才培养模式,即:全科课程体系、全程实践体系、全能考核体系、全面育人体系。
本年度学院树立“立德育人为本,专业引领为主”的学生工作新思路,学生工作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学生品德培养和专业能力发展工作。
二、学生发展
1、学生规模
2018年招收学生共计190人,小学教育专业录取分数线远高于同期其它专业分数线,保证了生源质量。
2、学生技能发展
(1)开展“卓越小学教师”技能训练系列活动。辅导员重点指导三笔字(布置书写任务、每周收缴检查),课堂教学实践(课余组织支教),队列队形口令训练(早操时间),古诗词传唱(晚唱)。开展相应的竞赛活动,如卓越教师书法手工绘画作品展、卓越教师说课比赛、卓越教师经典诵读比赛、卓越教师技能汇报演出等。
(2)2018年度我院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得校级以上奖项39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6项,市厅级4项,县级5项,校级356项,团体荣誉12项。
3、学生就业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积极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1)重视教师资格证的笔试与面试辅导工作,毕业班学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达到97%,为毕业生就业创造前提条件。
(2)做好毕业生专升本的指导与辅导工作、异地签约就业工作和社会招考工作,我院2018年毕业生就业率94%,其中建档立卡户学生68人,帮扶就业63人,帮扶就业率92.35%。
(3)打造创新创业项目。为了加强我院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由我院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组织的创新创业项目共四项,分别是:陇南市微爱童行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沐光园心理健康服务站、烙乡土风情绘美丽人生烙画工作室、乡土融汇和谐刺绣手工坊。
4、学生管理
打造以“TTP”( 理论知识、工作技能、实践拓展)模式为核心的初等教育学院团学干部锤炼营,旨在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工作技能突出、实践能力过硬的团学干部。主要活动是:演讲与口才、公文写作、office应用、礼仪训练、爱心公益活动、团队素质拓展训练;实习班主任活动等。
5、社会实践
(1)2018年打造学院的100场爱心公益活动,开展“微爱阳光”爱心助残活动15场,“微爱童行”留守儿童爱心支教活动15场,为农村留守儿童募捐文具500余件、衣物400余件,“微爱银龄”孤寡老人慰问活动5场,“微爱青春”特殊儿童关怀活动5场。
(2)继续开展好我院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友好班级”学生的交流活动。
(3)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
三、专业建设
1、师资队伍
截止2018年底,学院专任教师共计50人(外聘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讲师19人;硕士27人。
(1)教师水平提升计划有序开展
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慧教授、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李艳红教授到我院进行考察指导工作。
本年度学院派出1名教学副院长赴陕西师范大学进修学习;12名学院领导、骨干教师到省外大学进行考察学习;派出4名教师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小教年会。
(2)青年教师“导师制”
为保证新入职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迅速提升,学院实施了“导师制”,由专业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全面指导新手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专业成长、学生管理、工作反思等各方面得以迅速成长。导师安排如下。
青年教师 |
唐作莉 |
李亚彤 |
郜红晶 |
闫可欣 |
配备教师 |
白莉 |
陈维举 |
张永明 |
鹿风琴 |
新近青年教师在“导师”带动下成长迅速,在各自岗位取得优秀成绩。
2、教育教学改革
(1)探索人才培养新体系
以《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为指针,探索“产出导向”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工作围绕三方面展开:第一。论证修定了面向需求的培养目标;第二,明晰了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第三,重构了支撑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2)完善以“全科+特长”为特色的农村卓越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3)完成了特殊教育专业的申报工作。
3、课程建设
为建立健全“全科+特长”为特色的农村卓越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展开以下几方面课程建设工作:第一,调整课程结构、修订特长课程大纲,完善课程体系;第二,加强教学技能的训练与考核,完成第二学年的考核任务;第三,建立2个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第四,加强与项目协作学校的联系,完善协作育人机制。
2018年《小学教育学基础》课程申报,并成功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实现了课程建设的重大突破;《小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通过校级精品课程验收,校级精品课程达到5门。
4、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与小学密切合作、协同育人,培养适应西部农村小学实际需要的师资。
(1)邀请张丽等两位小学名校长到我院指导工作,并做名师经验介绍;邀请名校友——“马云最美乡村教师”得主张军燕给学院师生介绍扎根农村小学的成功经验。
(2)从我院教师中遴选5名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到5个“卓越项目协作学校”担任科研副校长,参与指导小学科研工作;继续派出7名骨干教师深入陇南师专附属实验学校参与“高参小”课程改革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3)聘请“卓越项目协作学校”校长担任我院小学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我院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工作;聘请小学骨干教师担任我院“卓越小学教师实验班”实践教学课导师。
(4)在成县袁大小学、成县残疾人基地建立了两个德育教育实践基地,使学生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
(5)我院初等教育研究中心与陇南市教育局、成县教育局、成县西关小学联合成功举办了陇南市2018年初等教育年会,组织了年会论文的评选活动。
四、专业成果
1、教师科研成果
(1)组织青年教师以“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为主题,撰写系列论文,发表省级以上论文41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
(2)2018年全院完成结项项目9项,其中甘肃省社会哲学项目1项,甘肃省高校项目6项,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校级科研项目1项。
学院积极鼓励、支持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获立项7项,成果丰硕。其中甘肃省社会哲学项目1项,甘肃省体育局体育社科项目1项,甘肃省社科联十九大精神宣讲规划项目1项,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1项,2018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
(3)本年度教师参编著作1部;
(4)获专利1项;
2、获奖
(1)刘吉平获2018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安永进在“甘肃省高校辅导员优秀工作案例”评选活动中,获得二等奖,李亚彤获得第七届甘肃省高校辅导员素质技能大赛三等奖;
(3)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我院新进青年教师李亚彤获得二等奖;学院开展的教师党员“精彩一课”比赛活动,6名获奖年轻教师的精彩展示受到外聘教授与评委的同声赞誉。
3、社会服务
(1)顺利完成了2017-2018宕昌县“国培计划”项目“团队研修”与“送教下乡”两个项目的任务(项目总金额158.2万元)。
(2)完成了2018-2019礼县“国培计划”项目“团队研修”2018年阶段的任务(项目总金额96万元)。
五、总结(问题、反思)
1、工作的不足
2018年的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果,并有了重大突破,但人存在不足之处,需要不断改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专业建设的特色不够鲜明,标志性成果还未彰显。
(2)科学研究整体水平比较低,高水平成果还很少。
(3)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强劲,没有实质性的新成果。
(4)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不高,顶层设计思路不够清晰。
2、改进思路
为促进专业发展,改善工作中的问题,要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1)紧盯专业认证标准,初步构建成“产出导向”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切实加强科研团队,争取获得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3)聚焦师范生核心素养,夯实学生从教技能。
(4)全面完成小教专业国家二级认证的全部举证材料。
5.切实改进班子工作思路,提升学院办学水平。